北宋刘寀 《落花游鱼图》 美国圣路易美术馆
宋朝鲤鱼成了较常见的鱼种类,尤其体现在玉器上。到了民间, 年节灯会上鱼灯也是主要的造型,辛弃疾写“一夜鱼龙舞”相信不少人都读过。冠有鱼字的佛教器物如“鱼鼓 ”,俗称“木鱼 ”,也在那时诞生。
宋 双鱼纹錾刻鱼盆 江西省博物馆
鱼耳瓶
文人爱鱼,首先体现在观赏器上,其中较为经典的是鱼耳瓶,鱼耳瓶来源于文人的饮酒器以及“投壶”的文化。
宋 龙泉窑双梅子青釉魔羯耳瓶 成交价格:RMB 4,370,000
到了宋代,龙泉釉色下的鱼耳瓶,使人爱不释手。鱼耳瓶之所以两边鱼耳几乎一致,源于宋人制作时,用上了模印,然后对称地粘贴在器物两边。
宋 龙泉梅子青摩羯耳盘口瓶 成交价:RMB 12,650,000
宋双鱼耳瓶。鱼形施釉较厚,鱼纹虽然不够清晰,但整体塑造很生动。这种鱼打破了青釉的沉闷,显得更加生动有活力。置于书斋中,庄重典雅,比例协调,赏心悦目,尽显文人逸趣。
宋 龙泉窑青瓷鱼耳瓶 浙江省博物馆藏
龙泉鱼洗
宋 龙泉窑四孔双鱼洗 上海博物馆藏
宋代龙泉窑以青瓷闻名遐迩,也是宋代文房生活的一个缩影。 而鱼洗更是典型的宋器代表器物。造型与装饰简洁、别致;釉色与釉质含蓄、似玉,充分体现了宋代文人崇道尚青的理学文化。
宋 龙泉双鱼洗 国家博物馆藏
宋代洗多为折沿,因此也称之为“折沿洗”。鱼洗是洗的内底部饰有鱼纹或者鱼形。 刻划 模贴与露胎是该类器物的装饰特征。
鱼洗上的鱼条数繁多,其中双鱼的鱼洗,较受欢迎,源自《庄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典故。
宋 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末到元代初期是该器物装饰工艺和艺术成就的高峰。
南宋末期,龙泉窑器物内底出现模制贴花双鱼纹装饰,双鱼鼓凸,形象逼真传神。
宋 青釉双鱼纹洗 首都博物馆藏
在当时,模印贴花双鱼纹已成为南宋时期龙泉窑的重要纹饰之一。其中贴花双鱼纹的造型和装饰受到同时期金银器的影响。
元代双鱼
元代,双鱼洗是最常见的品种。其它还有一些特色品种,如大盘、大碗、大罐等型器,器物圈足更大更厚,这是因为元朝皇室喜食牛羊肉而出现的特殊器型。
元 龙泉窑青釉塑贴四鱼纹洗 故宫博物院藏
龙泉窑青瓷还大量销往海外,如小罐、小壶、鱼形砚滴、双鱼洗等。
元 龙泉窑青瓷露胎贴花双鱼洗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元代初期的龙泉窑双鱼纹承袭了南宋遗风,特征和南宋末期基本一致 :双鱼多以阳文贴花或阴文模印手法饰于洗、盘底心,以金鱼和鲤鱼为主,双鱼多为张嘴、挺腹、压腰、翘尾的游鱼造型,生动活泼,同时细部纹饰写实自然,露胎双鱼与满釉纹样并无不同。
元 龙泉窑剔花贴塑双鱼纹大盘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此时期龙泉青瓷上还出现“鱼龙”形象,有人又称之为“鱼化龙”或“摩羯”纹。“鱼龙”纹为龙首鱼身,凸目圆睁,张口露齿,须发后飘,鱼鳍呈花边状。亦为模制,多贴饰于器底。
明龙泉中的鱼
明龙泉刻划鱼纹
明代龙泉的鱼由过去的文人风格走向民间风格,造型更加灵动,随意,率性,生活气息浓郁很多。但是基本上明代龙泉青瓷鱼纹受前代影响较大:在装饰技法上,基本沿袭了前代传统,刻划花、戳印印花、贴花、整体模制印花等均有出现;在纹样上,鱼的形态、用线等比较相似。
明早期 龙泉窑鱼纹露胎大盆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如何分辨鱼形龙泉是明代,笔者总结了明代龙泉鱼的几大特征:
明代的花纹更简洁质朴。它不像元代的鱼纹那样立体,而是浅浅地突出于底面。
在装饰技法上,戳印阴纹印花十分流行,除此之外,只有少量整体模制的印花鱼纹。元代十分流行的露胎贴花不再使用,刻划花减少。
在装饰纹样上,体呈朴素化趋向,鱼纹与莲花、莲叶构成的组合纹样大量流行。只有少量双鱼纹或鱼纹与字符的组合纹样。
对图案的处理较前期更为写实
元代 龙泉窑点褐彩鱼形摆件 观复博物馆藏
元代龙泉窑点褐彩鱼形摆件,整体施梅子青釉,底足裸露出胎土呈火石红。鱼眼、背鳍及尾部处点褐釉,鱼首上扬,鱼尾高跷,整体造型活泼生动,片片鱼鳞条条鱼鳍皆栩栩如生。元代的青瓷一改南宋温婉的粉青,着色多为沉稳的梅子青,深色的褐彩更添豪放。“鱼”音通“余”,即富足有剩余之意。逢年过节常道“年年有余”,或者在年夜饭时上一道鱼,都是取其“有余”的寓意,历朝历代的人们都祈求生活富足,希望每年都能有多余的财富及食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