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时代出土的兵器显示,当时使用的是直脊刀,顾名思义,它们不像今日常见的中国刀一样宽大弯曲,而像剑一样是直的,只是单面开锋。进入铁器时代后的刀,遗憾的是由于出土文物中的兵器,刀身大都锈蚀殆尽,仅馀装饰华丽的刀柄,所以后世对中国古代铁刀的了解比对青铜刀的了解更少。[来源请求]
春秋战国时代,东南方的吴国、越国使用“吴钩”,因适用东南方的复杂地形(多河川)与船战使用,是一种刀身细长的弯刀。[来源请求]
自汉朝起,军队开始流行使用环首刀,此类刀柄首部有一圆环,又称汉刀,形制以直刀为主,偶见弯刀[3][4][5]。汉军以此刀与匈奴作战。汉武帝时对大行令王恢献上的匈奴宝刀的径路 很震惊,派张骞出使月氏国,带回域外的炼精钢技术。[6]
隋唐时期,环首长刀仍继续使用,并开始配备较大的护格(镡),部分刀柄尾端的圆环消失。唐六典中的刀制有四:仪刀、障刀、横刀、陌刀。“仪刀”乃仪仗礼器,古时又称斑剑,有金属制亦有纯木制。“障刀”可能是防身用刀。“横刀”又称佩刀,是兵士所配之刀。“陌刀”则可能指双手持用的短柄长刀或长柄刀,步兵所执,与古时之断马剑类同。唐代又因镔铁(可能指乌兹钢或旋焊钢)传入中国,开始有“镔横刀”,价值远高于“钢横刀”。[7][8]
宋代持续沿用环首刀,但刀形普遍变得较宽较厚,并兴起使用一种刀锋前锐后斜的阔刃战刀,此外明显带有弧度的弯刀也愈趋普遍。总体分作短柄刀与长柄刀两类。短柄刀又称手刀,长柄刀有:屈刀、偃月刀、眉尖刀、笔刀、戟刀、掉刀。朴刀是双手持用的大刀,至清代仍在使用,由于是太平天国的太平军善使朴刀,又称太平刀。[7]雁翎刀首见于宋代记载。[9]
元代蒙古人使用的弯刀可见于元代画师刘贯道的〈元世祖出猎图〉,汉人所配的刀剑则保持著宋代的风格。[7]
〈元世祖出猎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军用腰刀刀身多狭长略弯且锋利,单手刀总长通常约1公尺上下,常与藤牌并用。另有长约1至2公尺双手持用的长刀,《武备志》记载明代长刀与倭刀有关[10]。长柄刀形制则延续宋代。[7]
清代军队一律制式佩刀,短柄刀有配合藤牌用的单手刀与双手持握的大刀,官佐也开始佩刀。无论短柄刀或长柄刀多延续明代形制。[7]
民国初期许多地方军阀的部队使用的土制或从不同的外国购入的枪械,并没有标准化的刺刀和刺刀座,所以近战时不如直接用刀。抗日战争则是最后一个用刀的高峰,国军和八路军、新四军许多部队、游击队和民间抗日组织往往无力补充枪弹,且此时期中国一般士兵枪械的射击与换弹速度较慢,于是在近距离的战斗多以冷兵器弥补武器与弹药的不足;当时主流刀种有苗刀、长刀和前锐后斜的阔刃砍刀,著名的长城防卫部队第二十九军正因熟娴刀术,有大刀队的别称。国共内战初期,共产党亦有许多使刀的部队。[来源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