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委屈杏。一方面,杏子“生不逢时”,上市时间和西瓜、桃子、杨梅、荔枝、李子、樱桃等水果重合,关注度下降;另一方面,民间流传“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的说法,也影响了形象。
其实,杏子在我国是名品优果,有新疆、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七个主产区,现代种植已向南方辐射,有青、白、黄、红四个主色调,可生吃、入药、制作罐头和果干等。
中医认为,杏子味甘酸,偏温,入心肝胃三经,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由于杏子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民间俗语很多,如:吃杏要吃烂杏、六月杏子别错过、隔墙不倒杏等等。有一种说法叫“一颗杏子六味药”,是啥意思?
从字面理解,可能有两重含义:一是杏子常吃有益,可生津解渴,润肺定喘,开胃益脾,食用有补益脏腑的功效;二是杏子吃了“勾暗病”,它是发物,性热,过量食用伤筋骨、脱毛发、坏牙齿、长疮痘。
这两种说法都有临床案例佐证,究竟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其实应该两种结合起来考虑,杏子适量吃,吃成熟的是有益的,过量食用就会有害,要趋利避害。
杏子长在树上,开花结果,有果有仁,每一部分都可入药,比如:
1、杏子的果肉,其味甘酸,温,入肺胃肝经,可养肺止咳,益肠通便。
2、杏仁有两种,甜杏仁味甘平,入肺和大肠经,治虚劳和便秘为主,一般作为零食;苦杏仁味苦,微温,有小毒,可降气止咳平喘化痰,以入药为主。
苦杏仁入药的经典方剂,有麻黄汤、麻杏石甘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桑杏汤、杏苏散等等。
3、杏叶,味苦,微辛,入肝脾二经,主用于外部消肿、治疮痈。
4、杏花,其味苦,温,入肝经,是妇科良药,可活血调经。
5、杏枝,其味辛、苦、平,入肝胃经,可治关节痹痛,外用可治跌打损伤。
6、杏根,其味苦、平,入肝肾经,是活血消肿、解毒杀虫药。
临床上,杏子入肝经、阳明胃经,可作为“六味药”来选用,药用价值体现在:
一是保心药——活血通络。唐代孙思邈对杏子赞赏有加,称其为“心之果”,杏仁入药,可通心阳,平衡心气血,缓解气血逆乱,胸闷气短表现。
现代药理查明,杏子含钾量高,杏仁、杏叶、杏肉均检出黄酮类物质,这是保护心脏的重要物质。
二是润肺药——止咳平喘。这是大量医书记载的功效,如《本草纲目》、《食经》等,主要是杏肉甘酸生津益津,润肺燥,苦杏仁降肺气,止咳平喘,甜杏仁治虚劳久咳。
三是开胃药——健脾消食。杏肉味酸,偏温,酸能开胃,微温之性能醒脾,益助脾胃运化升清,因饱食、宿食引起胃气伤滞,食欲低下,可吃鲜杏、杏干等缓解。
四是护目药——清肝明目。杏子主入肝经,肝开窍于目,杏子相当于间接滋养肝血,《日华子本草》认为杏子属“肝之精”,补肝阴防止夜盲症,可缓解肝火上炎问题。杏花杏叶煮水外敷,可解眼睛疼痛。
五是养颜药——润燥益血。杏子有一层鲜亮“油皮”,和杏子一样,从药象来说是护肤之品。由于杏子养肺润肺,肺主皮毛,也可让皮肤得养,古人有用杏花洗面养颜的做法。
六是通便药——润肠通便。《本草纲目》记载了杏子导泻之法,而且认为杏仁可润肠治便秘,通过补津、生津、润大肠燥结,对老人便秘、产后便秘有效。杏子养肺,肺与大肠互表,通便也就顺理成章了。
现代研究显示,杏子有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果胶、果糖、碳水化合物,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P、胡萝卜素、核黄素、磷、钾、铁、钙等成分,能被人体有效吸收利用。有研究显示,杏仁检出剧毒物质,但含量极少,日常食用没有影响。
但杏子确实有一些弊端,比如有的品种偏酸,吃了“酸倒牙”,胃不好受,有的放了好几天,内部变质变烂,吃了上吐下泻等等,有4种人或要远离杏子:
1、糖尿病人,主要是杏子有较多果糖,食用后转化引起血糖失稳,身体不适。
2、孕妇,杏子性热,吃了动胎气,对养胎安胎不利,要注意远离。
3、4岁以下幼童,杏子太甜或偏酸,食用易引起牙痛或牙病,少吃为好。
4、阴虚火旺、实热证患者,或有胃溃疡、胃病人群,吃杏子是火上浇油。
另外,杏子可能与一些抗凝血药、降压药成分有相互作用,要注意咨询医生。
总之,“一颗杏子六味药”有一定道理,告诉我们要适量吃,可获得口腹满足感和健康加分,但敏感人群要避开或慎吃,避免带来麻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