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居民小院出现12只貉,人与野生动物共处难题如何解?

上海居民小院出现12只貉,人与野生动物共处难题如何解?

(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不久前,上海一居民家中迎来一群不速之客——12只貉。这种长相类似小浣熊的动物,在居民院子里追逐打闹,显然把这里当成了游乐场。近几年,上海多个小区都曾出现貉的身影,但貉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能被随意猎捕,又担心其伤人,管理陷入两难境地。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与郊野的边界变得模糊,野生动物进城现象在全国很多地方出现。这其中,既有战斗力爆表的野猪,也有攻击力相对弱的貉、黄鼠狼、刺猬、蛇等,给居民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扰,也让人与野生动物如何共处,成为城市治理的新课题。

其实,在野生动物眼中,城市和荒野可能并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选择安家之地,主要看是否有足够的食物和水,是否有可供隐蔽藏身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中一些地方的生存条件比野外更优越。

以貉为例,作为典型的杂食性动物,貉的适应能力极强,喜欢在小区的灌丛、假山、墙体基部、沉降区域等地栖息,渴了喝景观河道、喷泉池中的水,饿了吃植物种子、果实、蔬菜、猫粮、湿垃圾甚至虫子、老鼠等。正是这种“荤素不忌”,让貉逐步适应了城市环境,在上百个小区扎根。2024年的“貉口普查”结果显示,上海貉数量约5000只。

据媒体报道,今年6月,上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收到51起关于小区或周边发现貉的求助,热点区域集中在松江、青浦、嘉定等区。部分案例中,貉出现追逐儿童、攻击宠物或惊吓居民的行为。

虽然与野猪、大象等动物相比,貉对人类的威胁较小,但也不能一味要求居民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就“多忍忍”,还是需要积极采取措施,通过科学管理让人和动物实现“和谐相处”。

貉之所以频繁进入居民区,主要目的就是“蹭吃蹭喝”。因此,要赶走貉,就要管好湿垃圾和投喂给流浪猫的猫粮,还要在不伤害貉的情况下,封堵其在居民区的住所,从而迫使其另谋居所。同时,还要加强科普宣传,让居民认真践行“四不”方针:不害怕、不投喂、不接触、不伤害,科学对待野生动物。前几年,上海市御上海小区的貉数量和密度曾一度激增,引发小区居民的忧虑和恐慌。通过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如今这一小区的貉密度和遇见率已逐步下降到正常水平,关于貉的投诉也变少了。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中的野生动物日益丰富,类似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肯定还会出现。对此,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采取科学的防范措施并完善补偿机制;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如何科学正确地对待野生动物,减少投喂等人为干预,让野生动物能够更“自然地”在自然中生存,让人和动物“各得其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