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学习,参加某项提升自己技能的学习,提升学历的考试,这些可以提升自己,学习时间来占用可以消费的时间。
比如兼职,通过兼职工作来挤占自己的消费时间,还可以获得一份收入。当然,兼职的工作不要影响本职的工作,最好还对本身工作有促进更好。
比如创作,现在网络已经让每个个体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如果愿意,可以通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来把知识呈现。
第三,增加风险意识
我们之前说过很多父辈在生活意识上非常的节省,这是因为大多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所以愿意节省。对于年轻人,不妨多增加一些居安思危的风险意识培养,对事物多一些敬畏会少吃亏。
网贷是现在年轻人经常能够接触到的,很多不良网贷公司把广告打得铺天盖地,就像是网贷不需要还一样。这个时候我们多看一些网贷的陷阱。那天我是看到一些问题:
Q1:我在一个叫xx分期的软件上借了2千,到账只有1千5,7天后还2千,这算不算高利贷?我是否可以不还?
Q2:我在网上贷款,签了电子合同,那边必须要我先交3千买份保险/验证信用or手续费,对方说我不交就要坐牢,可我又没钱,我该怎么办?
Q3:我在XX分期平台借了3万,分期2年,明明说好利息每年10%的,但实际2年要还5万多,算不算高利贷?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不仅不会存下钱,还会“驴打滚”的利滚利。真的有很多监管不到的地方,会给职场新人带来很多压力。
第四,树立赚慢钱的意识
快就是慢,赚慢钱往往会赚大钱。现在有个词叫做“风口”,很多人都在追逐风口,大概因为觉得自己实力不到,但是遇到风口“猪都会飞”。其实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除了极个别的行业,整体环境都是进入了赚专业的钱,赚慢钱的时代。
如果职场新人一旦开始有赚快钱的心态,那就是把自己交给了运气。不是不可能,但是几率降低很多。真正的风口不是追,而是等,钱不进急门。看看那些国家级别的奖项,哪一个不是在长期的积累和沉下心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这个在理财上,是复利意识。
在理财上快钱,有一些数字货币“空气币”,坑了多少人,都是一些想赚快钱的心态。 在理财这件事情上,要有延迟满足感。
就像是股票基金,当买入后考虑成本是亏的,但是几年以后,大概率都获得了不错的回报。在投资上,不妨想清楚要什么,能够承受多少风险,然后交给时间和专业。
第五,找价值观相近的朋友
理财的价值观是决定着你是否能够理财更和谐的共处,而与相同价值观的朋友更容易互相促进。我们经常举个例子,有人这边规划了一份保险,结果朋友说了“保险都是骗人的”,与保险失之交臂。结果后续用到保险之时,朋友不会承担。这就属于理财价值观不同。
什么是相近的理财价值观,比如有的群体是“后享受型”,就是积累型。期待自己年轻时的努力来提高未来的生活质量。如果你是这样认同,那就与同样这样认为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规划自己储蓄计划、养老规划等等。
如果是“精致生活型”的理财价值观,这个也没有什么不好。那大家不妨讨论消费如何有序,精致生活的背后也要有风暴下的救生圈。如果是喜欢买基金的朋友,也可以经常探讨。
价值观因人而异,没有对错,但是要与自己的未来目标相匹配。
有句话叫做“你无法掌握这世界是黑是白,但可以决定自己生活的色彩”。这其实是结合目标构建自己理财价值观的描述。
存钱看似很简单两个字,其实背后有很多的逻辑和自律。账面的存款是一个蓄水池,不仅避免寅吃卯粮,不仅是退休生活,也是居安思危。不是有句话,这个世界也许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存钱就是解决突然遇到的后顾之忧, 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存钱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储蓄,可以是购买易变现的资产。总结上文,老李最推荐职场新人存钱的方法:
①就是“定投”,定投是一种适合职场新人的投资方式,小步慢跑,时间是年轻人的优势。我们从来不建议老年人开展定投,这是年轻人的专利。
②合理“房贷”,如果没有住所,在有能力的前提下,早一些入手房子,早一点背上合理的贷款。有些人曾说不想早早的“负重而行”没有买房,但是大多数人都是后悔了。毕竟刚需住房可以带来拥有感,适当的压力是前行的动力。
③设置消费“额度”,不要以高额的信用卡透支额度当成炫耀的说辞,主动限制自己的额度,刷 可选消费的时候,想一想如何还款。“刷卡一时爽,账单泪两行”。其实老李还是挺提倡现金消费的,是不是有点out?
④保险规划,在年轻时保险不必投入过高,胜在有时间优势。首先考虑的是“意外险”和“医疗险”,现在大部分有社保情况下,可以覆盖很多普通疾病。年金险是35岁时要开始考虑的。
⑤理性投资,其实职场新人在投资上可以有一些进攻性,这个进攻性不是涉足特别专业的投资领域,不要跟风,不要追求一夜暴富。说到底,还是推荐选择基金来进行投资规划。
看着资产或者存折上的数字不断增加,有一天突然会觉得自己不慌张了,安全感不一定是钱给的,但是有钱确实容易有安全感。钱多多存,钱少少存,不能不存,不要老想着在别人的屋檐下寻找安全,学会自己给自己撑伞。
关注李财说,老李接地气的说理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